
Impact Investing Australia
創辦人及主席
Rosemary Addis是國際級社會創新及創效投資專家。作為Impact Strategist執行總監,她不時與環球商界丶政府丶基金會,及策略家合作,處理複雜的社會議題,並從中創造效益及新機遇。她身兼Impact Investing Australia和 Australian Advisory Board 創效投資組的創辦人及主席。她於2015年獲澳洲金融時報和西太平洋銀行選為「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女性」,以表揚她在創新領域的貢獻。
她同時是Global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Steering Group(前身為全球八大經濟體社會影響力投資專案小組)的澳州代表,該小組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效投資專家組,以及新南威爾斯州政府Social Investment Expert Advisory Group的成員。
Rosemary Addis是一級榮譽法律學士及紐約執業大律師。她也是國際認可的跨界別合作中介人,以及經驗豐富的行政人員。在成立Impact Strategist前,她是國際律師事務所Allens-Linklaters的合伙人,被Chambers Global評為全球傑出律師之一。2003年,她成立了第一間公司,就共享價值提供顧問服務;並於兒童慈善機構The Smith Family 和澳洲維多利亞州州長辦公室擔任高級行政人員職務。她亦成立及領導澳洲政府首個社會創新部門。她的著作良多,以論述社會創新和創效投資為主。

彭博慈善基金會
政府創新總監
James Anderson主責彭博慈善基金會的政府創新計劃,提升當地政府解難能力及推廣創新,近期計劃包括Cities of Service丶CityLab丶India Smart Cities Challenge丶Innovation Teams丶Mayors Challenges,以及What Works Cities。他亦帶領基金會夥拍證券商高盛及紐約市,建立全美國首個社會效益債券 (social impact bond)。
加入彭博慈善基金會前,他為前紐約市市長米高.彭博的傳訊總監。當時,他身兼NYC Service的首席總監,為紐約市制定重要公民服務政策,和服務於跨黨聯盟Cities of Service 。該聯盟匯聚逾160位市長,代表逾五千五百萬美國市民。較早前,他曾擔任紐約市內露宿者關注組專員的高級顧問,以及全國倡議組織Gay, Lesbian and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 的傳訊總監。
James Anderson成長於蒙大拿州,現與丈夫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他的twitter 帳號為 @jmsndrsn。

阿爾茨海默氏症中心
弗蘭明漢心臟研究計劃神經心理學總監
Rhoda Au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的解剖及神經生物學丶腦神經科及流行病學教授,以及弗蘭明漢心臟研究計劃高級研究員及總監。她帶領阿爾茨海默氏病中心(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將疾病資訊作環球推廣,革新醫療科技。她早期專注於研究認知老化,尤其著重辨識早期臨床神經心理疾病癥狀,以盡早診斷潛在阿爾茨海默氏症或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她同時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積極投入Aging Well Institute的發展,提供一個嶄新的平台,以啟發慢性疾病治療方法,取得突破研究;並建議舒緩長者醫療負擔的政策;以及發崛有助維持長遠生理丶認知及心理健康的決定因素。

亞洲公益創投網絡
首席執行官
Naina Subberwal Batra是亞洲公益創投網絡的首席執行官。該網絡匯聚亞洲區內的捐助機構,旨在建立活躍和具影響力的慈善及社會創效社群,為傳統的慈善和公益投資帶來新景象,透過鼓勵交流協作,以及更具策略性及目標為本的方法,應對區內主要社會議題。
她在業內擁有逾廿年經驗,曾於摩立特包容市場領導小組 (Monitor Inclusive Markets),專責為摩立特集團提供意見,推動市場主導的社會改革。她亦曾任於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及花旗銀行。
她以第一名取得美國康奈爾大學碩士學位,專研勞資關係。另有美國麻省曼荷蓮學院經濟及國際關係學位,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課程文憑。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創辦人
本著「改變始於一小步」的信念,Richard Brubaker在過去15年在亞洲地區積極投入工作,致力啟發和裝備四周的人邁出各自的第一步。
Richard Brubaker現職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董事總經理丶「牽手.中國」義務行政人員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客席教授,專授可持續發展。他致力建立促進長遠發展及組織能力的平台,協助企業處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接踵而來的經濟丶環境及社會問題。至今,他已經協助及監督逾200個相關亞洲項目。
Richard Brubaker不時獲邀出席有關領導丶社會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論壇並擔任講者,演講多圍繞社會創新及企業發展丶可持續發展丶企業社會責任及領導等主題。

US Social Innovation Fund
創始總監
Paul Carttar 現為獨立顧問,非牟利策略諮詢機構The Bridgespan Group聯合創辦人及高級顧問,專注於社會創新,提升慈善工作效益及解決方案效能。
Paul Carttar有三十年公營丶私營及非牟利等各個界別的工經驗,現職美國社創基金US Social Innovation Fund 創始總監。該基金由奧巴馬政府成立,合共籌募逾5億美元捐款給多個非牟利機構,改善低收入社區的生活狀況。
加入基金前,他曾任New Profit, Inc.的管理合夥人,協助非牟利初創企業擴大其效益。此前,他曾任美國最大私人基金會之一的考夫曼基金會(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營運總監,主責監察項目運作。他亦曾就職於國際顧問機構貝恩公司,以及先後於兩間獲創投資助的私人醫療公司任職行政人員。
Paul Carttar是著名作家及演講家,善於發表社會創新及慈善事務等議題,曾於中國北京、印度孟買、俄羅斯加里寧格勒、愛爾蘭都柏林、新加坡及南韓首爾等的論壇擔任主講嘉賓。他於堪薩斯大學以最高榮譽畢業,為經濟及英文文學士,亦是史丹福商學研究所工商管理學碩士。

亞洲金融集團
總裁
陳智思先生現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是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2004-2009,自2012年起再度出任)。1998至2008年間,他更為保險界立法會議員。
畢業於美國加州Pomona College的陳智思,現職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總裁;並為香港泰國商會主席、盤谷銀行(中國)顧問。陳先生為幾家本地及海外的金融機構、公共事業、製造業公司擔任董事會成員,包括為阿里巴巴成立的香港創業者基金擔任基金董事。公職服務上他亦涉及不少範疇,包括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主席、活化已修復堆填區資助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2009-2015年曾擔任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2009-2012年為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 2008-2016年則為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
陳智思先生於 2002年榮膺太平紳士銜;2004年獲泰國政府頒發Commander (3rd Class) of 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Crown of Thailand;2006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2015年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及香港城市大學頒授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他與妻子育有兩名孩子。

連氏社會創新中心
執行總監
Jonathan Chang為連氏社會創新中心執行總監及新加坡管理大學副教授,專注企業丶社會政策及政府議題。他更帶領新加坡管理大學成為首間獲社會創新教育網絡Ashoka Changemaker Campus認證的亞洲院校。他同時是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校友會董事丶學院駐新加坡大使。
他曾在美國矽谷和曼哈頓創辦或合辦四間不同行業機構,包括新近成立的社企OhMyGreen,一個位於加州,以數據分析主導,關注有機及非基因改造食品的健康生活平台。作為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一員,他透過倡導創業及相關研究,為盧旺達社會帶來改變。其他研究包括為史丹福大學進行的印度鄉郊創業個案研究;為新加坡管理大學進行有關峇里島一間社會企業的個案研究;並與前芬蘭總理合著有關政府與創新的書籍。
Jonathan Chang分別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丶史丹福商學研究所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獲得學位。此外,他獲史丹福大學頒發Miller Social Change Leadership Award,亦被哈佛法學院獲選為Digital Problem Solving Initiative Fellow。

RS Group
創辦人兼主席
陳恩怡女士相信社會創新能夠對香港社會及環境帶來改變及帶出持續發展的潛力。透過投放她自己及RS Group的時間與資源,她希望可以提升香港及亞洲的社會創業發展,並激發更多具創意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法。她於香港土生土長,在美國布朗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並在美國哥倫比亞法學院取得法律博士。
RS Group是本港一家中型家族辦公室,致力於催化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以期經濟發展不會危及人類發展及環境的可持續性。RS Group於2016年5 月發表了他們的影響力報告,詳述5年來如何透過投資及捐款建立一個可持續投資組合,包括該組合之表現及影響力,以及5年歷程中的一些學習。如欲更深一步了解RS Group可到以下網址:http://report.rsgroup.asia/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張先生自2007年7月起擔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職責範圍涵蓋勞工、人力、職業安全健康、社會福利(涵蓋各個範疇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服務)、扶貧和婦女事務。
張建宗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1972年7月加入香港政府新聞處為新聞主任,其間曾獲派駐香港駐倫敦辦事處,並於1978年出任海外聯絡編輯一職。
1979年9月,張先生轉投政務職系,先後擔任多個涉及不同範疇的政策制定及策略管理職位。他早年曾擔任香港總督的助理私人秘書、新界北區政務專員、財政司的政務助理、助理貿易署署長。
作為資深的首長級官員,張先生先後擔任副司法機構政務長、中央政策組副首席顧問、副教育統籌局局長、勞工處處長、教育署署長、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

香港賽馬會
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張亮先生於2014年加入香港賽馬會,擔任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張先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學碩士,亦擁有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學士資格。他於2008年加盟貝恩資本,並成為該公司的合伙人。在加盟貝恩資本之前,張先生曾擔任溢達集團全球採購及供應鏈部門的董事總經理、國內互聯網企業全校網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以及波士頓顧問集團高級顧問。
張亮先生一直熱心公益,他任職溢達集團期間,已開始從事與慈善及社區有關的工作,並曾協助該公司於2002年在新疆成立教育基金,用以資助農村地區興建學校及圖書館。張先生亦是創新社會企業全城街馬(RunOurCity)創辦人之一,並兼任主席,該企業的宗旨是藉跑步為生命帶來正面改變。

瑞銀慈善基金會
首席執行官
Phyllis Costanza於2011年被委任為瑞銀慈善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基金會為瑞銀集團旗下的慈善機構,致力為客戶尋找具社會效益的慈善捐助項目,改善世界各地兒童的生活。
Phyllis Costanza於重塑基金會策略及引入創新融資工具方面貢獻良多,包括推出首個發展效益債券(Development Impact Bond)。加入瑞銀前,她曾任與英國對沖基金TCI有聯繫的兒童投資基金會(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Foundation)的高級行政專員及董事會成員。她有逾十年管理顧問的經驗,過去曾前任紐約州州長Mario Cuomo的曼哈頓代表,為該區的施政及政治顧問。除了身為瑞銀慈善基金會的首席執行官,她更身兼Power of Nutrition及Micronutrient Initiative的董事會成員。她擁有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學位。

洛克菲勒基金會
亞洲區副總裁及董事總經理
Ashvin Dayal於2008年加入洛克菲勒基金。作為副總裁及亞洲地區董事總經理,他管理基金會位於泰國曼谷的亞太區總部辦公室的運作。透過領導亞洲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彈性網絡(Asian Cities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Network),他致力提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及帶領洛克菲勒基金會Smart Pow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項目,為沒有連接電網的鄉郊地區提供再生能源發電支援。此外,他亦監督基金會增加城市復原力及提倡包容經濟的進程。
加入洛克菲勒基金前,他曾任職於英國援助組織樂施會,擁有逾十五年領導經驗。他是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學院的學士,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學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碩士。他先後在印度、泰國丶英國丶以色列及美國居住。

Tides Foundation
首席執行官
Kriss Deiglmeier擁有逾廿年行政經驗,涉及商業丶社會企業丶非牟利機構丶學術及慈善界別。她被業界視為推動社會創新的旗手,曾於美國及國際會議上,就著社會創新丶社會企業丶設計和公私合作模式等議題作演說。她也為世界各地多間大學擔任客席講師。
加入Tides Foundation前,她是史丹福大學管理學院社會創新中心的創始執行總監,帶領中心成為全球新興社會創新的代表。2013年居於緬甸時,她出任史丹福創新發展經濟研究所顧問。
Kriss Deiglmeier曾發表多份具前膽性的文章,探討社會效益。最新發表的文章為「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Innovation: What’s New, and Why is it Important?」,收錄於The Real Problem Solvers 一書。她是華盛頓大學文學士,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工商管理碩士。

香港賽馬會
行政總裁
應家柏先生自2007年2月起出任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現同時擔任多項國際職務,既是世界純種賽馬運動最高權威機構國際賽馬組織聯盟的副主席,亦是亞洲賽馬聯盟主席;亞洲賽馬聯盟由二十多個賽馬管理機構組成,宗旨是在亞洲推動賽馬運動的發展。應家柏先生也是亞琛國際馬術比賽「世界馬術節」主辦機構 Aachen-Laurensberger馬術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應家柏先生於2006年4月獲委任為第二十九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該公司負責為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項目進行營運管理。他於2009年7月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其後於2016年授勳名單中獲授金紫荊星章。應家柏先生現為香港公益金董事及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理事會委員。
應家柏先生於1998年加入馬會。在加入馬會之前,應家柏先生曾在德國賽馬和育馬管理機構任職行政總裁達六年,該機構的成員包括德國各地馬場代表、練馬師及騎師協會,以及德國育馬者及馬主協會。應家柏先生於德國科隆大學畢業,修讀經濟、財經、統計學、保險和工商管理。他一向熱愛賽馬運動和純種馬的培育工作,亦熱中於足球運動,並曾於大學生時期參與德國職業足球賽事。

ADM Capital Foundation
首席執行官及創辦人
Lisa Genasci 十年前為香港投資公司ADM Capital創立ADM Capital Foundation ,並出任首席執行官。現時,基金會的合作夥伴遍佈亞洲八個國家,致力推廣關注社會公平及環境保育的創新項目。過去十年,基金會負責監管二千萬美元的資金,以提高大眾對香港空氣污染、中國食水安全、可持續漁業及海產食用、野生動物交易、森林保育及融資等議題的關注,亦協助亞洲各地最受忽視的基層兒童改善生活。Lisa Genasci並兼任香港智庫組織思匯政策研究所的董事會聯合主席,同時為柬埔寨暹粒市吳哥窟兒童醫院的總監,及環保資訊網站「中外對話」(China Dialogue) 的總監。此外,她是香港健康空氣行動的聯合創辦人和董事會顧問,以及擔任美國華盛頓Ocean Foundation的顧問。在加入ADM Capital Foundation前,她曾任美國聯合通訊社駐巴西里約熱內盧及紐約記者,其中三年專注金融報導。

波士頓基金會
副總裁及首席慈善專員
Kate Guedj於2000年加入波士頓基金會,成為慈善及捐助事務總監,並於2005年成為慈善及捐助事務副總裁。2013年,她的職務擴展為發展及捐助事務副總裁,而在2015年,她再次被擢升為副總裁及首席慈善專員。她的職務範圍包括主理基金會的發展,以及協助捐款者實踐他們的慈善理念。此外,她並為慈善顧問機構Philanthropic Initiative提供管理意見。
加入基金會前,Kate Guedj曾任美國麻省律師協會 (Massachusetts Bar Association) 高級行政人員,管理其業務及服務,其後獲晉升為總監,並展開為貧困人士提供法律援助的慈善項目。她的事業始於在美國華盛頓基金會理事會(Council on Foundations in Washington D.C.) 擔任研究員,其後成為會員事務總監。
Kate Guedj為Bruce J. Anderson Foundation、Deshpande Foundation、Zoo New England及AFP Massachusetts董事會成員。她是美國Swarthmore College的榮譽文學學士,專注人文學。

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
總監
Ashish K. Jha為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總監,哈佛公共衞生學院的衞生政策教授(K. T. Li. Professor of Health Policy),哈佛醫學院教授及波士頓醫療保健系統(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 執業內科醫生。
他於哈佛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受訓於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科部,並被委任為首席駐校醫生。他於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及哈佛醫學院獲頒普通科院士,並於哈佛公共衞生學院獲頒公共衞生碩士。
他主要研究如何透過公共政策,改善醫療衞生質素及成本效益。研究範圍包括服務提供者質素的報告機制及透明度、財政誘因、健康資訊科技,以及業界領袖如何透過其影響力改善醫療系統等。
作為哈佛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的總監,他主導研究及倡導環球共同應對關鍵醫療議題,包括流行病及健康安全丶氣候變化與健康,以及全球健康質素。

Dalberg Global Development Advisors
環球管理合夥人
Yana Kakar為策略及政策顧問Dalberg Global Development Advisors 的環球管理合夥人。她負責管理環球業務,包括世界各地共十五間分部,顧客包括公營丶慈善及私營界別的領袖,為他們提供有關慈善捐助丶商業策略丶經濟發展及新興市場投資策略等意見,從中帶來社會效益。在她的帶領下,機構業務遍及非洲丶南亞丶拉丁美州地區,包括戰後或災後國家如海地和阿富汗。她曾於各大媒體撰文,包括金融時報丶Devex丶彭博丶Huffington Post,以及衛報。
同時,她為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會員丶克林頓國際行動(Clinton Global Initiative)顧問丶新興市場私募股權協會前沿市場委員會(the Emerging Markets Private Equity Association Frontier Markets Council)會員。她亦分別為Convergence丶Speak Up Africa及Agora Fund董事會的成員。
加入Dalberg 前,Yana Kakar曾任於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VISA International、世界婦女銀行(Women’s World Banking),以及理特管理顧問(Arthur D. Little)。她擁有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文學學士學位及賓夕法尼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青年事務委員會
主席
劉鳴煒先生是華人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身兼獨立政策智庫智經研究中心副主席。
劉先生持有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法律學士學位丶法律碩士學位及法律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於2011年被牛津大學出版社輯錄成書。他在2014年曾任哈佛大學法律學院到訪講師,2015-16年間再次獲邀到訪講學。他同時為紐約州註冊律師和特許金融分析師。
劉先生活躍於中港兩地公共事務。在香港,他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丶海洋公園董事會副主席丶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成員丶扶貧委員會非官守成員丶策略發展委員會非官守成員丶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金融基建委員會成員。在中國,他是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委員丶北京大學名譽校董,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董事會成員。

Asia Philanthropy Circle
首席執行官
連宗誠先生是Asia Philanthropy Circle的共同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Asia Philanthropy Circle是一個非牟利的社會創新平台,旨在聚集亞州的慈善家共同學習和合作,藉以促進亞洲地區的公益慈善發展。他亦是連氏基金會與新加坡公益基金的主席及新加坡管理大學連氏社會創新中心董事。
連先生在創辦新加坡社會基金會的同時,亦在2008至2014年間擔任新加坡全國志願服務與慈善中心的行政總裁。在從事非牟利工作之前,連先生在新加坡政府任職。他分別於英國牛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獲得學位。連先生於2010年獲授予Eisenhower Fellowship。

騰訊
董事會主席丶首席執行官
馬化騰先生是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之一,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全面負責本集團的策略規劃、定位和管理。
1998年創立本集團前,馬先生曾在中國電信服務和產品供應商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聯網傳呼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至今積累逾20年電信及互聯網行業經驗。馬先生於1993年取得深圳大學理學士學位,主修計算機及應用。
除發展核心業務以外,騰訊一直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努力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2007年騰訊基金會成立至今,網民通過其平台捐贈的善款達10億元人民幣,而騰訊公司和員工捐贈共計17億元人民幣。善款直接為國內的醫療、教育、環保項目以及科學創新類項目提供支持。
騰訊公益舉措之一是聯合數百家公益組織、知名企業、明星名人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全民公益活動「99公益日」,鼓勵全球網民通過騰訊的社交平台及支付服務參與捐獻。2015年的99公益日,活動期間共籌得1.279億元人民幣善款,2178個公益項目獲得匹配,涵蓋扶貧、疾病救助、動物保護等。

Epic Foundation
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
企業家及慈善家Alexandre Mars於過去15年間,在歐美成立及出售數家商業及科技公司。他最新成立的兩間公司:流動網絡市場推廣公司Phonevalley及社交媒體管理系統ScrOOn,分別售予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及黑莓公司(Blackberry)。
他熱衷改善社會不公,2014年成立了基金會Epic Foundation,連結新世代的個人及企業捐贈,援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年。基金會致力研發合適工具,協助捐款者篩選丶監察,以及了解項目的成效。他的言論屢次獲金融時報丶世界報及彭博等傳媒機構引用,並多次獲邀在不同活動中分享他對於流動數碼及慈善事業的悉見。同時,他為Synergos全球慈善家協會(Global Philanthropists Circle at Synergos)丶青年總裁協會(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 及Nexus 的活躍成員。
作為科技界的一份子,他持續透過家族公司Blisce/ 投資高增長科技公司,包括Spotify丶Pinterest及Blablacar。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行政總監
孟淑娟女士於2012年8月正式上任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女士於中心遷往金鐘現址其間亦為中心事務顧問。孟女士曾於美國紐約工作長達十年,其間亦掌管管理層的工作。
在美國期間,孟女士曾出任美國華人博物館總監一職,領導這有30年歷史的機構之拓展項目。 孟女士亦曾任百人會之行政總監,該會是由世界著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及國際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所創立的非牟利華人機構。
由1986到1995年期間,孟女士服務於Asia Group俄亥俄州發展部。 由於表現出眾,她在1992年更被躍升為東南亞業務駐香港董事經理,繼續致力推廣中、美兩地的商貿發展。其後於1995至2002年期間,孟女士曾替恒隆集團服務。
孟淑娟女士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其後取得由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及香港科技大學聯合頒發的工商管理碩士(雙主修)學位。

Kopernik
聯合創辦人及首席執行官
中村俊裕先生於2010年與友人聯合創辦了Kopernik,致力運用簡單的科技去改善有需要人士的生活。他的理念來自多年從事國際發展丶管理諮詢及學術研究的經驗。中村先生過去十年先後參與聯合國於東帝汶丶印尼丶塞拉利昂丶美國,以及瑞士等地區的多個項目包括處理政府重整丶和平建設工程及災後重建等。他成立Kopernik的同時,亦開展了塞拉利昂「開放政府行動」(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加強政府領導層的問責制及透明度。
加入聯合國前,中村先生於東京麥肯錫公司擔任管理顧問。他持有京都大學法學士學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比較政治學碩士學位,曾任大阪大學大學院國際公共政策研究科客席助理教授。於2012年,中村先生獲選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並於2014-16年間擔任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可持續發展事務(WEF 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會員。他同時為Kopernik董事。此外,他更是一位自豪的父親,與Kopernik另一位聯合創辦人Ewa Wojkowska育有一女,女兒精通印尼語、日語、英語及波蘭語。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
北京代表處副主任
吳文達醫生領導的團隊負責與中國政府丶私營機構和全球健康夥伴合作,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研究高品質丶低成本的醫療產品,以應對傳染性疾病及其他威脅貧困人口健康的重大挑戰。他的團隊還積極與中國本地合作夥伴攜手規劃並實施疾病防控專案,如結核病防控與基層醫療等,以支援中國應對國內的公共衛生挑戰。
吳文達醫生於2015年加入蓋茨基金會,此前他在麥肯錫公司擔任全球副董事合夥人職務。吳先生於2006年加入麥肯錫,並在2011年到2015年間擔任麥肯錫在中國醫療系統與服務業務和企業投資與並購業務的聯席領導人。在此期間,他為公共、私營和社會組織提供戰略、醫療系統改革、營運轉型以及投資方面的諮詢服務。
吳文達醫生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完成了醫學課程,並在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獲得醫學資訊學碩士學位。2004至2005年,吳醫生在奧克蘭米德摩爾(Middlemore)醫院擔任駐院總醫師。2006年,吳醫生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獲得了衛生政策與管理方向的公共醫學碩士學位。
自2010年起,吳醫生在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擔任名譽助理教授。2012年起,吳醫生成為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成員。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魏華星為香港社會創投基金(www.sv-hk.org) 之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成立於2007年的香港社會創投基金是香港首個支援及培育社會創新項目的非牟利慈善創投機構。其支持的社企項目包括「鑽的」無障礙的士、素食環保推廣機構Green Monday、「光房」可負擔房屋、全城街馬、盛食同學會及遊樂道教育等。
此前,魏先生曾於一間上市的電訊集團擔任策略部主管,現為專欄作家丶客席講師丶亞洲公益創投網絡董事會成員,並積極推廣「企業2.0」商業營運模式。
魏先生於2014年獲The Purpose Economy選為100 Asia Pioneers,並於2012年獲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以及2011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Social Value UK
首席執行官
Jeremy Nicholls是Social Value UK及Social Value International的首席執行官。該機構為有志於評量、管理及締造社會價值的會員提供一個網絡,協力改善世界現行評量社會價值及效益的方法。
他亦是利物浦社企FRC Group的董事丶提升慈善投資效益非牟利機構IRIS顧問委員會成員。他曾協辦社會證券交易平台Social Stock Exchange;並為ICAEW Assurance Panel成員,及歐盟社會創業專家團GECES社會效益評量組成員。
他為活躍講者及作家,曾與Liam Black合著《There is no business like Social Business》一書,並著有《Guide to SROI》社會效益回報等指南,以及為英國《先驅郵報》撰寫專欄。

佳通集團
副主席
林美金女士,佳通集團副主席。集團在中國和東南亞業務涵蓋房地產開發、製造業和零售業等,在亞太區與世界知名品牌有廣泛合作 。
林女士早期在哈佛商學院擔任研究員,她所著的有關中美建築的著作曾獲獎 ,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也出版過林女士與他人合著的書籍。
林女士是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國際和中國顧問委員會委員。林女士現擔任聯合國的全球倡議可持續發展行動網絡東南亞網絡(UN SDSN-SEA)主席;印度尼西亞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董事;新加坡科學館董事。她同時也是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創始理事;民政部聯同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創辦理事; 紐約 SYNERGOS 全球慈善協會創始會員及創立了UID 公益基金。林美金女士曾被上海市政府授予白玉蘭獎;新加坡政府授予發展部貢獻獎;並因在印尼發起普及愛滋病公眾意識活動獲得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聯合國勞工組織和印尼政府聯合頒發的獎項。新加坡的海灣花園也特別將新蘭花品種以她命名。林女士是國際商會董事成員,也是國際商會學院理事。
林女士擁有牛津大學工程學和經濟學學士學位,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世界經濟論壇青年領袖。
Asia Capital Advisory
創辦人
Watanan Petersik於亞洲投身金融界別逾三十年,曾任香港高盛投資銀行的董事總經理。她現時分別於泰國聯昌國際銀行(CIMB Thai Bank)丶泰國PTT全球化工(PTT Global Chemical)及馬來西亞聯昌國際集團(CIMB Group Holdings)擔任董事。
Watanan Petersik為美國知名學術思想研究機構Aspen Institute資深會議主持人,活躍於Aspen Global Leadership Network的南非及美國項目。她同時為Ashoka創業夥伴支持網絡 (Ashoka Fellowship Support Network) 亞洲地區成員,新加坡管理大學連氏社會創新中心的董事,以及任職於B Lab 的Emerging Markets 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

Social Innovation Exchange
總監
Louise Pulford是Social Innovation Exchange (SIX) 的總監,過去6年帶領組織積極擴展機構的人脈網絡。自2008年起,她一直參與SIX及旗下基金會Young Foundation的項目。她負責管理由11間機構聯合而成的歐洲協會,營運歐洲執行委員會Social Innovation Europe計劃,為歐洲地區建立社會創新網絡。此外,她經常以社會創新為題到世界各地演講,亦會到不同大學定期舉辦社會創新課程。她亦是是韓國首爾市市長社創顧問團成員。
加入SIX前,Louise Pulford曾參與多個Young Foundation的項目,包括協調國際事務及發展UpRising領袖計劃,鼓勵英國的青年更積極投入公共事務及政策決定。在此之前,她曾任職於北京一間小型社會事務顧問機構。她擁有東亞研究碩士學位。

克雷奇基金會
總裁及首席執行官
Rip Rapson 是克雷奇基金會的總裁及首席執行官,其全國性私人基金會資產總值35億美元,致力為美國城市的弱勢群體提供協助。自2006年以來,他積極拓展捐款和投資至經濟丶社會丶文化及環境等各方面,改善其基金會位處的總部底特律,以至全美國民於各城市的生活。2015年,基金會捐款和投資總額超過1.45億美元。
Rip Rapson在公共政策及慈善領導方面亦有多年經驗,包括市政管理,法律及基金會策略管理。他的工作涵蓋兒童早期發展丶城市活化丶環境保育及文化藝術發展等公共議題。Rip Rapson對慈善工作充滿熱誠,他身兼ArtPlace America和Living Cities董事會主席,以及多個社區組織,包括Local Initiatives Support Corporation (LISC)丶 Detroit RiverFront Conservancy丶Downtown Detroit Partnership丶M-1 Rail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s Detroit Branch的董事會成員。

世界紀錄保持者丶極地探險家
英國The Prince’s Trust大使
「我是極限探險者,無論是地理上丶身體上及精神上亦然。這樣做純粹出於挑戰人類極限,我希望以此啟發他人發掘潛能。」
極地探險家Ben Saunders是長途滑雪世界紀錄保持者。他重溯20世紀初英國海軍軍官和極地探險家羅拔‧史葛(Robert Falcon Scott)未竟之志,於105日內徒步行走1,800英哩到達南極,相當於完成了69場馬拉松,是本世紀首位成功完成創舉的人。
他曾先後五次進行極地探險,當中不少被視為世上數一數二的極地創舉。他是人類史上最年輕獨自滑雪至北極的探險家,亦是英國有史以來最遠途個人極地旅程的世界紀錄保持者。
Saunders先生分別於2005丶2012及2014年擔任TED講者,更被TED主席Chris Anderson於2016年紐約時報暢銷書系列《TED Talks: The Official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一書中,形容為「觸動人心的說書人」,為聽眾帶來驚喜。

基金會中心
總裁
Bradford K. Smith是基金會中心的總裁。基金會中心除了是首屈一指的全球慈善數據儲存庫,擁有全美國最完整的捐助數據,並積極加入國際社會捐助數據;更透過研究、教育及培訓,進一步推廣公益慈善活動。
他於2008年加入基金會中心,在此之前曾在瑞士日內瓦的家族基金會Oak Foundation擔任總裁。該基金會活動遍佈全球五大洲共41個國家。他亦曾是福特基金會的巴西代表,及後成為紐約總部的副總裁,負責環球Peace and Social Justice 項目。他全身投入公益慈善事務,除了基金會中心,亦為另一基金會Tinker Foundation擔任董事,以及參與聯合國人類安全信託基金諮詢委員會的工作。

亞洲慈善事業顧問有限公司
高級顧問
鄧安琪女士是亞洲慈善事業顧問有限公司 (AVA) 高級顧問,就慈善事務發展丶宣傳推廣及傳訊提供策略建議。過去20年,她多次就著美國政治及其對亞洲的政策作評論,並曾任多間教育機構的客席講師,包括道爾頓學校(Dalton School)丶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以及美國西點軍校。此外,她於2015-2016年任職亞太區第一時事雜誌《外交家》的專欄作家。
2009至2014年間,鄧女士獲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任命為執行總監,致力改善中美關係。在加入非牟利組織擔任行政工作前,鄧女士獲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任命爲美國勞工部地區代表;此前,她曾任紐約市市長朱利安尼的內閣官員。她的公共事業始於協助紐約市議會主席Andrew Stein;後被獲選為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年度會員,及擔任多間非牟利機構的董事會成員,當中包括國家歷史遺址 – 紐約市移民公寓博物館。現任柏克萊學院 (Berkeley College) 理事;並於2013年獲紐約《City & State》雜誌頒發Above & Beyond Chairperson Award領導獎;2015年獲鐘錶製造商Breguet’s選為年度Philanthropy Advancement。鄧女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Phillips Exeter Academy及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
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
唐丹妮女士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印度稅務局任職,先後分別在財務部、國防部和紡織部出任不同的職位。
其後,唐女士加盟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於印度擔任通訊、公共政策及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直至2012年轉到香港工作。
唐女士一直秉持「以可持續發展企業和社區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個信念,並以此融合於于滙豐戰略業務架構中。作為滙豐亞太區企業可持續發展總監,唐女士於滙豐亞太區19個市場中,協助管理可持續發展風險、為氣候業務尋找新機遇、並提升滙豐就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關於教育及環境方面,與各界的協作。
唐丹妮女士持有印度德里大學歷史碩士學位及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位,另在法國巴黎的國家行政學院完成了商業及政府行政課程。
唐女士出任多項公職,其中包括:「青年成就組織」的亞太委員會成員;香港商界環保協會非執行理事;香港商界環保協會社會環境及管治顧問小組主席。

Rye Studio School
校長
Jo Townshend是Rye Studio School的校長,也是一位革新領袖,運用創意學習配合當代教學法,務求建立企業與教育之間的橋樑。
憑著她的遠見和決心,Jo Townshend與她的夥伴們創建了一所創意無限及接近商業模式運作的學校,令學生得到尊重和學會承擔,發揮天賦,達致業界水準,同時同窗之間能相互扶持。
她曾獲邀出席演講的機構及會議包括:意大利教師協會「BIG BANG: A journey through the most innovative schools in the world」;意大利羅馬大學「歐洲2020教育文化和教師培訓:制度的創新觀點、教育丶培訓和大學系統的現代化」;英國商會「商業和教育峰會2015」;Edge Annual Lecture10週年紀念年度演講;以及HRH Duke of York for the Studio Schools Trusts在倫敦白金漢宮舉辦的講座「Studio Schools: Future Vi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artnership with Industry」。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
院長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NGO研究所所長,明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非營利評論》(中英文雜誌)主編,第10屆、11屆、12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職能轉變評估專家組成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國家民政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增愛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消費者協會、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理事,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公益慈善丶公共管理丶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部分代表著作有:《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2001年)丶《中國民間組織30年—走向公民社會》(2008年)丶《非營利組織管理概論》(2010年)、《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1978-2007》(2011年)等。主要奬項包括2013年度責任中國「公益思想獎」及2013年度「慈善事業推動獎」。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院長
王振耀,教授丶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丶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丶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法學博士。
2015年11月,王振耀教授受邀出任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首任院長。該學院由比爾·蓋茨、瑞·達利歐、牛根生、何巧女、葉慶均五位中美慈善家聯合倡議成立。學院致力於善知識體系的建設,努力提升中國公益教育專業化水準,促進公益慈善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並推動全球慈善事業改革創新。
2010年6月,北京師範大學聘任王振耀教授為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該研究院致力於公益慈善、兒童福利和養老服務研究,在慈善立法、公益政策改革、兒童福利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諮詢方面完成了許多重要的項目,已經成為相當有影響力的中國公益智庫。
王振耀教授曾在國家民政部工作22年,為普及中國農村直接選舉制度、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創建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四級響應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汶川地震救災過程中受到國家表彰,並推動建立了孤兒津貼、老年人高齡津貼等多項國家基本社會福利制度。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院長
Jonathan Woetzel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亞洲區的院長。該研究所為麥肯錫公司的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亦被公認為全球頂尖的私營智庫。他於八十年代成立麥肯錫公司中國分部,現時領導麥肯錫的「城市特別計畫」(Cities Special Initiative)。他也是非牟利智庫「城市中國計劃」(Urban China Initiative)的聯合主席,該組織由哥倫比亞大學丶清華大學,及麥肯錫公司組成,為中國城市化所產生的問題建立及推行應對方案。Jonathan Woetzel曾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講課及參與兩所院校舉辦的國際論壇。他有五本關於中國的著作,於中國及世界各地發行。

南都公益基金會
理事長
徐永光先生是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以及第九及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8年辭去團中央組織部長,創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立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公益品牌 — 希望工程。2007年與上海南都集團周慶治等共同創辦南都公益基金會,該會以「支持民間公益」為使命,致力於推動公益慈善行業的發展與社會創新。徐先生發起的中國基金會中心網和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論壇,為提升慈善行業透明度和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徐永光先生潛心中國民間公益慈善事業27年,在社會組織實務和理論研究方面有重要建樹,主編《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叢書》,著有《叩問天人之際―徐永光說希望工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楊偉雄先生於2015獲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創新及科技局負責的政策範疇,包括資訊科技和創新及科技。
楊先生於1978年加入英特爾公司任職高級設計工程師,其後在Bain & Company任職策略管理顧問。1983年回到香港後,他加入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他於2002年出任多家創業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及董事。楊先生於2003年獲委任為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並於2010年至2015年2月出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為創新及科技顧問,以及行政會議—行政長官的最高諮詢機關—的非官守議員。
楊先生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其後,他分別於1978年及1982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Shared Value Project
主席
Peter Yates身兼The Myer Family Investments副主席和澳洲友邦保險董事。他同時是Royal Institution of Australia、澳洲科學媒體中心(Australian Science Media Centre)、墨爾本大學商業與經濟學院、皇家兒童醫院基金會(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Foundation),以及Shared Value Project的主席。此外,他亦為Asialink副主席,以及皇家兒童醫院、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研究中心、澳洲室樂團,和澳洲國立大學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理事會個人化免疫學中心的董事局成員。
2004年,他與友人共同創立澳洲最大私募基金之一Oceania Capital Partners,並出任首席執行官至2007年。由2001年起,他擔任澳洲出版廣播有限公司(Publishing and Broadcasting Limited)的董事總經理,將公司從傳統媒體重新定位為新媒體和遊戲企業。他亦曾任職於麥格理投資銀行,一直擔任執行總監至2001年。擁有梅鐸大學(Murdoch University)博士學位、史丹福大學碩士學位,以及墨爾本大學商業學士學位,並曾就讀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精通日語。
此外,Peter Yates是皇冠集團(Crown)、澳洲付費電視 Foxtel、澳洲第九頻道電視台、線上新聞網站Ninemsn、售票公司ticketek、信用卡數據公司Veda、國家肖像美術館、墨爾本國際藝術節、澳洲公共政策智庫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手機應用程式MOKO.mobi 和澳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董事局成員。